分享
新华社北京◥3月7日电 题:“加减乘除”,读懂2021年“国家账本”
一组☆组数据,一张【张图表……翻开今年的预算报告,数据增减之间◥,政策变动背后,反映着政府资金投向,传递着政策调︼控动向,关系着“国”与“家”。
数据多、名词专、内容广……想要真正读懂读透这份预算报↘告,并非易事。这里有道涉及“加减乘除”的“算术题”,为“国家账本”标出了重点和亮点,让我们一起√算一算。
“加法”: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
“一竿子插到底”的财政资◢金直达机制迎来扩围。政府工★作报告提出,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,将2.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、规模ξ明显大于去年,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。
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♂金全覆盖——根据预算报告,今年,将直接用于基层财力保障的一般ζ 性转移支付、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Ψ付、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纳入直达机制范围。
“要增强绩效意卐识,使直达资↘金下得快、管得严、用得准,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切实受益。”全国人大▓代表、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◥国说。
财政支出方面,今年全「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,增长1.8%。
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.6%;中央←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,增加20亿元;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▅中央调剂比例至4.5%……预算报告中的一组数据,彰显财政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。
在全国政协委╲员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看来,今年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指向明显,着力保障重点∞领域,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。
“减法”: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
过紧日子,是近年财政运行的一大特点,也是今年预算』报告中的关键词。
根据预算报告,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,进※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,重点项目和◤政策性补贴也按照从严从紧、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安排。
“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,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。今■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去年略有增加,规模超过8.3万亿元。”在今年两会首场“部长通道”上,财政部部长刘昆为大家Ψ 算了一笔账。
“乘法”:减税降费政策“放水养鱼”
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%政策,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00%;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△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;取消港口建设费……多项新鲜出炉的政策,将为市场主体再省下“真金白银”。
“减税降费有效落实,实实在在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。以研发【费用加计扣除为例,这项优惠政策给企业带来更多资金‘活水’,并进一步转化为创新‘春水’,发挥乘数效◇应,增加企业发展活力。”全¤国人大代表、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雪平说。
近年来,我国实施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,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。尤其是2020年,面对严峻复杂形♀势,在财政收支比较※困难的情况下,我国持续公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,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2.6万亿元。
“今年将着力完善减税降费有关政策,让企业⊙有更多的获得感。”刘昆说,各级财政部门将算大账、算长远账,克服①眼前收支压力,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,把该№降的费降到位。
“除法”: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→解工作
面对仍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,防范涉及财政领域重大♀风险,确保▲财政运行可持续,尤为关键。
今年的预算报告中,一些指标进行了适○度调整,旨在进一步加强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。例如,今年的︾赤字率、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2020年有所〗降低,但仍高于2019年。
“这些安排调控▓精准、不急转弯,把握好了政策时度效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广东省财政∮厅厅长戴运龙表示,整体来看,今年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连续性、稳定性,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◤。
给■地方政府债务戴上“紧箍咒”,经济〓社会发展就多一道“安全阀”。预算报告明确,加强地方政府债ω务管理,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。
“我们正在加强县级债务风险管控,指导帮助县级№财政缓解债务偿付压力,守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▂防控的底线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云南省财政厅厅长张岩松说。(记者 申铖 王雨萧 沈汝发)
微信
微博
头条
直播
快手
抖音